--- 測試影片 ---
裡面有貓叫聲... 哈哈! 現場實錄
2015/02/14 新增
DNA音箱+TangBand W3-881SJF
Peerless P830984 and P830985 Datasheet我放在社團中的PDF檔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DNA音箱 設計構想、計算與實做修正
要解釋如何設計音箱是很困難的一件事,看似簡單的喇叭機械構造...但其表現的都是物理上的特性
大家常常問及喇叭單元上的規格,例如Qts值為何不製造的都一樣,方便音箱設計...呵呵~這類問題
往往得不到回覆的!因為沒人可以幾句話就解釋清楚的。喇叭的機械結構上本身就有相互的矛盾存在!
換句話來說~喇叭的構造;往往是好了這項數值,卻間接會影響了另一項參值;所以搭配音箱的首要任
務~設計者要瞭解這支喇叭在機械式的活塞運動時的優劣點---再做出最近乎聽感理想值的妥協罷了!
1)選擇傳輸式音箱的原因
目前Diyer都趨向於製作傳輸的設計~因為可以獲得比密閉式較佳的低頻。設計如得當,傳輸式的喇叭低頻
並不會拖得很嚴重!速度感甚至比有些反射式的音箱還好!加上現在的試聽空間都不大(都約在4~6坪之間),
喇叭的擺設都乎都是要貼牆壁...如此要獲得有景深、分離度與低頻,只能依賴小型喇叭來完成!但是小音箱
欠缺的就是低頻的表現!於是也有3D式的組合...兩顆衛星喇叭+一顆重低音。但這種組合往往都有頻率銜接
上的問題!還有"轟轟"的Boomy的聽感~所以為了獲得良好平順的音質,直接以傳輸式製作此音箱與說明...
2)2~3吋小喇叭的Qts與fs
一般"較高級"一點的2~3吋小喇叭,fs約為110~120Hz,所以取保守的150 Hz來計算:
傳輸式聲道管長度=3x344(聲速)/4x150 (Hz)=1.72米長左右
反算回來下潛頻率為=2x150(Hz)/3=100 Hz
再來看一下 PeerLess 的 Datasheet 在單元頻率Fs=108 Hz時是整個機械結構振動最激烈的點;
且頻率接近在150Hz 時也正是低頻效率往下掉的點,所以我取這點來做傳輸管道共振點提升低頻
再來2~3吋的小喇叭的Qts都約為0.5~0.7左右,又管道所需長度約為1.7米
所以必須想辦法在小音箱裡做出接近1.7米的長管道,與較大的空氣阻尼(Damping)箱體
所以~經過了4次的實際製作測試---最後決定了上圖的結構~上腔體的後半部的多層短隔板以及慢慢
縮小的通道口徑、迴旋式的傳輸管道;就是為了加強阻尼與增加傳輸管道長度~此管道正好約為1.7米!
這話說回我之前Diy Fostex喇叭時,一直都延用原廠建議的音箱尺寸來製作~呵呵...音箱製作時...
要顧及到單體的各項參數的要求...嗯~像我只實驗這麼小的一個音箱~前後就花了我約2個月時間,
說實在的,大型音箱不是我這種Diyer可以玩的動的!光是製作場地對我來說就是一個Big Trouble !
3)喇叭db值 與擴大機瓦數、試聽空間
舉個實例來說,同樣為3吋內的小喇叭:
Fostex FE83en(3吋8歐) --- 88dB/承受瓦數5W/Fs=165Hz/Qts=0.84
PeerLess P830984(2.5吋8歐) --- 84.2dB/承受瓦數35W/Fs=108Hz/Qts=0.68
先看兩者的dB值與瓦數~簡單說,都不是可以用在很大空間的喇叭
Fostex FE83en 雖有88dB,但是只有5W的承受功率
PeerLess 雖有35W的承受功率,但只有84.2dB
那要如何來搭配此2款喇叭呢?以下是我個人的經驗值,大家參考看看或許對您有幫助!但不是絕對值
首先我們將試聽空間固定在4~5坪的大小---所以聆聽距離約為1.5米---如以管機而言,
Fostex 我會用單端管機約2~3瓦以上就堪用;PeerLess我會用約8W以上的PP擴大機
因為如果居家環境不是非常吵雜~一般來說超過80dB以是非常的大聲了
dB值(在無響室以距離1公尺1瓦實測的音壓)方面;我們實際聆聽喇叭時是一對一起使用的,所以就
算與2喇叭成三角型的聆聽點時去衡量2公尺遠處的聲壓...84dB的喇叭仍足以得到80db以上的聲壓
再來~與瓦數的關係為---功率增加一倍多3dB所以:
那1W=84dB ---> 2W=87dB ---> 4W=90db ---> 8W=93dB
但dB質與聆聽距離的關係又為:當距離每增加一倍時音壓減弱6dB。大家如能理解以上所言再回到我前面
說的...4~5坪空間Fostex用單端管機約2~3瓦就堪用;PeerLess我會用約8W的PP擴大機!就會理解這搭配
是合乎邏輯的!很多網友精打細算著...想換台較大功率擴大機或第一次購買喇叭時聽了音響業務的推薦,先
買一對高承受功率的喇叭一次到位~但都只是錢越燒越多而以!因為空間尺度的比例也會影響聲音(黃金比率
一般居家不可能達到,除非是特制的音響試聽間)還有擴大機的匹配問題也都足以影響聲音品質再生性~我
朝這方面切入來分析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想換大功率擴大機的網友,大多是懷疑功率不足導致音質不佳!想想
很多優質的歐洲擴大機也都不過是20~50W左右,而一般初接觸音響的網友都不會去買這類瓦數小又貴的
機器,但是回想一下...這些有口碑的小瓦數晶體機或是管機,多數都沒有留下推不動什麼喇叭的惡名!再讓
各位思考一下! 90dB/5W的喇叭跟90dB/60W的喇叭,都是1瓦1公尺就有90dB了~那2瓦就很夠用了...那
90dB/60W的喇叭該用在那好? 為何要設計這樣的喇叭? 音質跟擴大機瓦數有何關連?
這些...有機會製作相關的音響器材時再來研究吧 !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DNA 螺旋傳輸式音箱尺寸圖
前面板開了兩種孔~61mm及71mm左右的~可供大部份的2.5吋及3吋喇叭使用
內部隔層板~是用一般7mm的夾板
小小的喇叭音箱,板材方面一共是 46片!!!
我考慮一般的網友沒有F夾等木工工具,所以製作都是沒用工具製作的
請注意!!!不要將有貼木皮的那面使用在音箱裡面,因為有做防潮處裡,將此面置於內部,內隔板將無法黏接!!!
如果您不時常DIY建議您跟著我的步驟做!因為傳輸音箱不能漏風!漏風就破功了...
先黏B、C前後板,上膠後快速調整一下工整度!下圖中的上下蓋並未上膠!只是拿來條工整度而已
放上另一面的側板但不要上膠!
然後再沒上膠的那側板上壓重物
兩支喇叭一起施工
待乾後~如下圖
內 部 先 不 要 補 膠 水 喔 ....補 上 膠 水 會 有 厚 度 ; 會 導 致 內 隔 板 黏 不 平 整 !!!
再來接黏上下蓋~上膠3面就好;一面側板仍保持不上膠
下兩圖~是藉沒上膠的那片側板來調整工整度與做壓重物時的支撐!
上下板黏合...上面壓重物!
再等待膠水乾時~順便將內閣板畫上中線,黏上阻隔木條
下 圖 是 讓 大 家 暸 解 這 螺 旋 迴 轉 的 通 道 設 計 而 已 ! 千 萬 不 要 如 圖 這 樣 先 黏 上 了!
下面這2圖一次先看完再施工黏接!因為要注意...黏的方向並不同!參考最上面的彩色結構圖!
然後壓上重物待乾---PS:壓上前要注意木條黏合的工整度,沒有對整齊會導致傳輸通道漏風
黏好後的隔板,用紗紙修正後補強膠水黏入箱內
一層一層慢慢黏,才好補強膠水不漏風...這裡急不得喔!
在等層層的隔板膠水乾時,可以先黏上腔體的隔板(下圖)
編號 1跟5號...可以成一對一起黏!
剩下的大家看圖施工吧!總之要領就是~壓重物與對整齊!
上腔的隔板空隙皆為1公分
再來~拿出喇叭單體看看圓孔是否吻合
還有先把內線配好,5號上隔板需先鑽一個小孔,再用膠水(瀝青膠也可)把小孔封住
這裡要特別留意...檢查每片"層隔板"的平均高度,務必要能與最後的一片側板,完全能平整的接觸與黏合
側板靠上主音箱檢查一下~看看是否OK(此時還未上膠)
阻尼海綿可以先放,也可以箱體完成後再放!我是為了拍照給大家看其所需的海綿厚度!
隔版全部上膠~這裡可以多塗一些膠水
測板上下端上膠
然後翻轉過來重壓
這次用的香蕉頭...質感不錯!~看圖吧!
香蕉端子板四周可以黏上雙面膠~以防漏氣!
OK~完工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2014/12/20
喇叭目前已RUN開---如果是用8W以上的管機,試聽空間4~5坪內,建議再加些蓬鬆的吸音棉~
音壓絕對夠用~除非你的擴大機瓦數太虛了! 加入綿後聲音質感更好! 有歐洲喇叭的聲底...
PS:順便用3M雙面膠封一下圓孔邊,比較不會有異音及漏風
PS:製作時如果有F夾具的網友~建議用上吧!慢慢做...我只有2個F夾一組約要做一個星期!